浅析几种民间舞膝部屈伸的动律形式
作者:佚名 来源:中舞网 更新于:2016-9-20 阅读:
“硬”屈伸在藏民间舞中的训练主要依靠锅庄来完成,虽然也是双膝一起颤动,但它的节奏铿锵有力,有连续、有停顿。舞者的躯干与上肢随脚下步法而动,具有块状的整体感,表现出藏族舞中憨厚、深沉的个性特征。当舞者经过硬屈伸训练后,膝部具备了很好的控制力,才能更好的表现出锅庄舞飞奔跺踏的韵味及风格特点。
二、胶州秧歌
胶州秧歌以其舒展、明快、富于韧劲的舞姿;细腻、婉转、泼辣的情感以及流动中特有的“三道弯”体态,赢得了人们的赞誉和喜爱。一提到胶州秧歌,就会想到“扭”字,如正丁字拧步、丁字三步小曼扭等,既然有了“扭”,必定也需要膝的运动来配合。
在胶州秧歌中膝的屈伸无论从外形还是方位上说,都是一种流动中的屈伸,主力脚掌划脚跟碾动而产生的动力,通过有控制的屈伸波及到腰及上身各部位,形成身体流动中的曲线。在这个过程中,外表看似简单,其实内在膝的屈伸力量就象一条扯不断的橡皮筋,其中力的运动形式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力流,通过膝的伸慢慢向上延伸逐渐贯穿至全身。如果在胶州秧歌中失去了膝的屈伸这一运动过程,那么流动舞姿中最基本的“三道弯”体态就无法形成。如正丁字拧步,起法儿时:动力脚抬起脚尖向里捌,屈膝关胯;动作时:落动力脚的脚跟,重心由主力腿移动动力腿,同时外碾动力脚产生力流,这种自下而上的流动力量波及到躯干和头部与之协调配合,“三道弯”体态韵味才会在膝部完成屈伸动作时,表现的最为完美。因此,训练舞者膝部有控制的柔韧性屈伸,是完成胶州秧歌流动和静止的“三道弯”动作的关键。
三、维吾尔族舞蹈
维吾尔族舞蹈不论从动律与体态上都有一种特殊的美,虽然体态挺拔是贯穿于维吾尔族舞蹈始终的突出特点,但膝部的屈伸动律却是其最具有代表性的。
维族舞的屈伸大体可分为点颤式屈伸和一步两颤式屈伸,点颤式屈伸出现在赛乃姆舞蹈节奏中,在主力腿膝部连续做轻微上下颤动的同时,动力腿脚掌有符点节奏的做点地动作,形成了一种点颤式的屈伸动律,再配合维吾尔族舞蹈上身的基本动律摇身,就形成了摇身点颤,这一动作在女性舞蹈中常见。垫步、三步一抬都包含了点颤式屈伸这种动势。如垫步是赛乃姆舞蹈的主要步法,它连结于动作之间,在流动过程中膝部始终靠拢,并且点颤式屈伸始终贯穿其中。所以在学习维族舞中,只有扎实掌握这种点颤式屈伸,再加上膝部的控制力量,掌握重心移动时的平稳状态和保持上身立腰、挺拔的体态,才能表现出垫步横向平稳流动的动感特点。